會議中與台灣教會談到洛桑會議和華福存在的意義,以及未來合作的可能性;洛桑與世界華福的結論是,洛桑和華福應該是互補,華福不可能做到洛桑的廣度,連結普世教會,而洛桑也不可能做到華福的處境化,用華語處理華人文化土壤的議題。
福音處境化這點,也是會議討論重點。就我的理解而言,就是福音語言與行動的在地化。我在很早以前看過一篇論文,但因年代久遠,以下是我模糊的印象。該論文提到西方宣教士來到台灣宣教時,台灣一位弟兄聽了福音後深受感動,為了對別人解釋福音,將聖靈與耶穌比喻成女人的左右乳房,藉此以真理乳養信徒。這個比喻相當質樸卻又野俗,論文記錄當這位弟兄樣解釋後,聽眾竟然都瞭解了。雖然聖經常以身體做比喻解釋一些事情,不過畢竟女人的胸部涉及了其他聯想,並不適合用來解釋真理,這個例子卻也是福音處境化的實例之一。
UUPG的語言還是以本族語言為主,而且居住地點太過偏遠,即使有心想對他們宣教的華人亦難以企及,更別提將宣教語言處境化深耕在地的工程了。儘管看似困難重重,我認為基督的心意是「一個都不能少」對於尋找失喪的羊,只有更多,沒有最多,也不分族群,既然福音邊陲群體包含了UUPG,自然也要有人去做UUPG的服事。總是要先抵達到那個地方,再來按機行事,至於福音處境化,需要時間觀察與涵養了。